道法网

我所知道的南阳张营《张氏家谱》变迁

我所知道的南阳张营张氏家谱变迁作者:张永辰(cy4980@126.com)

我来自河南南阳,老家社旗。家谱上说能找到的祖先最早到明代张玉。我家的家谱本对这位祖先叙述不详,史书上说:
张玉(1343--1401) 明河南祥符(今开封)人,字世美。元末为枢密知院,归明后累官至燕王府左护卫指挥。建文元年(1399年)参与燕王朱棣密谋起事,帅兵夺取北平九门,控制局势。'靖难'兵起,任都指挥佥事,攻蓟州、降遵化。又从破耿炳文军于真定。燕王立五军,他将中军,再败明帅李景隆于白沟河。次年十二月,燕王被盛庸军围困于东昌,他入围救援,力战至死。成祖即帝位后追赠荣国公。后追封河间王,谥号忠武。
张辅(1374~1449),字文弼,明朝河间王张玉的长子。燕王朱棣起兵靖难时,他和父亲张玉跟从朱棣作战,为指挥同知。后来张玉在东昌战死,张辅接替父亲的职位。他骁勇善战,屡立战功。朱棣攻下京师登基后,封张辅为信安伯,禄千石。永乐三年(1405年)进封新城侯,加禄三百石。永乐四年(1406年)十月,征安南代为统帅,接着被朱棣拜为将军。永乐六年(1407年)夏,张辅回到京师。朱棣赐宴奉天殿,亲自为他作赋《平安南歌》,并进封英国公,岁禄三千石。永乐二十三年(1424年),朱棣以65岁高龄第五次北征蒙古,7月病逝于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县西北)。死前召见英国公张辅嘱咐后事,命传位于太子朱高炽。1425年,朱高炽即位,是为仁宗。张辅掌中军都督府事,升太师,并监修《成祖实录》。1年后朱瞻基继位,为明宣宗。宣德元年,宣宗的叔父汉王朱高煦谋反,宣德元年(1426年)秋8月,宣宗亲自出征,张辅跟随军中指挥作战,在强大的攻势下,朱高煦被迫出城投降,乱事遂平,天下安定。张辅因功加禄三百石,朝夕侍奉皇帝左右,谋划军国大事,手握重兵,威名益盛。宣德四年,进阶光禄大夫左柱国。1436年,英宗朱祁镇即位,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率兵南下,侵犯明朝。英宗在宦官王振的劝诱下御驾亲征,率明军50万北抗瓦剌。由于王振专权,张辅虽然跟随出征,但是不能干预军事,不能指挥作战。结果在土木堡明军大败,全军覆没,英宗被俘。张辅战死,时年75岁。后追封定兴王,谥号忠烈。张辅“雄毅方严,治军整肃,屹如山岳”。四次率兵征服安南,开疆扩土,战功为诸武将中第一。并“历事四朝,连姻帝室”,地位非常显赫。虽然如此,张辅为人却从不刚愎自用,而是小心谨慎,与杨士奇、杨荣、杨溥、蹇义、夏原吉同心辅政。仁宣时期二十余年,海内晏然,张辅功不可没。
○三代封王 河间忠武王张玉,子定兴忠烈王辅,孙宁阳恭靖王懋。凡三代王。○父子三公 太师英公张辅,子懋复为太师,俱加阶特进,俱勋左柱国,俱再知经筵事,俱再监修国史,足称东第之冠。○父子赠爵 都指挥、初赠荣国公、加赠河间王张玉,长子英国公、赠定兴王辅,次子文安伯、赠文安忠僖侯儿,太平侯、赠裕国武襄公兀。子宁阳侯、赠国公懋。○武臣父子同谥忠 河间忠武王张玉,子定兴忠烈王辅。○兄弟封爵 英国公赠定兴王张辅,文安伯赠文安侯儿,太平侯赠裕国公兀。○三世知经筵 再监修国史英公辅知宣、英二朝经筵,监修仁、宣二朝《实录》,子公懋知孝、武二朝经筵,监修宪、孝二朝《实录》,至曾孙公溶,知今上朝经筵,监修世、穆二朝《实录》。亦本朝所无。○封三代王 永乐中河间、东平,薨后俱封王,其曾祖、祖、父三代俱追封王爵,他功臣不得同。......
字派自二十一代起续为中、文、宗 致山东省平阴、东阿籍留寓外地张氏族人信盛世修谱,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追根溯源,是炎黄子孙的光荣传统。我平阴、东阿张氏一族(简称“平阿张氏”),原分南北两支,因种种原因,南支族谱自1915年,北支族谱自1903年至今未续。2005年春,南北两支几乎同时发出修谱倡议,经过近一年的宣传酝酿、研讨磋商,达成了合修一谱的意向,并于2005年10月23日,召开近百人的宗亲联谊会,布置了修谱的具体事宜,修谱工作有条不紊地步入了正轨。近百年正是我国急剧动荡的一百年,大的变故和战争接二连三,在这些战争和变故中,我族一定有难以计数的宗亲,迁徙到全国各地甚至海外,故乡若没有近支近派,可能已经与家乡断了联系,本次修谱如果失续,恐怕将永远失去认祖归宗的机会。为尽可能的减少遗憾,经平阿张氏族谱编委研究,决定在网上发布修谱信息,敬请有意归宗、有意在族谱上留下自己的名讳、留下自己人生足迹的各位宗亲,尽快与我们联系,编委将寄去详细资料。
确认是我宗亲的证据,除上辈口传的祖居及迁徙经过,可以通过上下推演辈份的方式。我族最后一次修谱南北两支共同拟定了世系行辈:北支是“立志永方昭 树令宪延庆 恒昌锡荣鸿 远传世增祥”;南支是“春同乐裕允纪昭 树令宪延庆 恒昌锡荣鸿 远传世增祥”。
联系方式:电子邮箱:zsr172828852837@163.comQQ:407623408永、远、恩、荣、世、泽、清 、光、华、兆、兴、瑞、功、成、震、家、声……
希望同祖同宗指正并留言。
随着岁月推进,南阳张营张氏子孙繁衍兴旺,至今已传宗24代。十世祖进成,十一世祖天奇,十二世祖张伟都葬于桐河后张营东河西岸,有墓志可考;及至十三世祖张明吾、张明义迁居社旗县罗庄村,建茔地于兴隆镇东向庄后,清嘉庆十五年间,又分居到孙庄、马庄、西张营、王茂楼、刘门庄、马沟等村,人口发展到800余。(1988年资料)
历史文献关于始祖避乱说
始祖觉溥元末避乱是一人至此,还是携妻带子同来?这个问题,自清末以来一直小有争议。而这些争议,均来自祖上传下来的一篇家普序和四篇碑文,可问题是出在后人的主观臆想和片面上。其实,只要你认真通读这些文稿,你就会发现,祖先们的结论是一致的——始祖觉溥元末避乱就是一人至此。而且他们为了维护历史的本来面目还都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明崇祯三年(1631年)四月,八世祖延禄公在家谱序中写道:“因胡元之乱,时有觉溥赵氏避乱于赵各庄。”此句中的“觉溥赵氏”以并列的句式出现,人们完全可以理解为,始祖是夫妻双双避乱到此。然而,家谱序面世后,延禄公或是 听到了人们对此句的不同意见,或是通过自己调查考证,发现此种提法与始祖避乱的史实不符,于是便在几年以后的立碑时,和孙儿尔兴认真推敲,修改了此句。改为“时有觉溥娶赵氏者避乱于郡东赵各庄。”此句译为当今汉语当为:“那时,有觉溥这么一个人到郡东赵各庄避乱,他就是娶赵氏的人”。只这样一改,则十分巧妙的说明了始祖觉溥一人避乱于此的历史。而且给人印象更深刻。
光绪八年(1883年),族内庠生张吉、张庭槐二公受命于族人写公田碑,,标题是——祠公田志,意在公布田产,表彰先贤。时年,吉公二十七岁,廷槐公亦不满三十岁,他们在公田碑上详细写了前五世的家族谱系。碑文辞云:“时有觉溥娶妻赵氏,生二字,长曰守仁,次曰德春随避乱于赵各庄。”还说:“厥后守仁娶王氏生三子,曰荣、曰志、曰记。得春娶李氏,生三子曰熊、曰慧、曰磐。志、记、熊、慧、磐此五祖皆无嗣,唯荣祖娶田氏生一子三..。。。。。”在没有任何左证和说明的情况下,在公田碑上写出了与以前碑文有较大出入的族谱,难免引发出很多的议论和矛盾。据万秀公和广仁公回忆,当时子生先生就公然反对,他说老谱老碑上都说是始祖是一人避乱至此,他们却写成拉家带口来的。老谱老碑都说三辈不清,不知他们凭什么写得那么清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二月,张吉和张庭槐二公再次受命于族人撰写碑文。这就是众所周知,人皆称道的——石碣文。二公撰写此碑文时,均以年过四十,从碑文的行文论理与光绪八年写祠公田志相比,已不可一日而语,碑文充分显示了他们文笔老练,层次清楚,析事精透的特点。碑文的更精彩处,在于他们要辑此阐述的两个重要观点,即表意精到又含而不露。
文章说“我张氏始祖觉溥,因胡元之乱,民无定所,迁居郡东赵各庄。”只此一句,便否定了始祖避乱拉家带口的说法。关于光绪八年所撰碑文提及宗谱之事,二公也做了新的诠释,写道“又于光绪八年三月间,大门人余,二门人振勋三门人福贞等前辈先贤创业之艰难,与后辈毁坏地亩不肖子孙,尽情言明,依照法戒(此三统碑立碑之意亦属昭然)。”这些刻意的写作,让人一看便心领神会。
叙事至此,我们可以说,先祖们对于始祖避乱只身到来,认识是一致的。一些的中间环节只能说明我们的家族史是一个大文章,只看一点,就会象瞎子摸象。看全了才会看到我们的先祖那种诚实、坦荡、光明、磊落、忠实历史的优秀品格。

【版权声明】转发分享,传播中华孝道宗祠文化,功德无量!!!转载自赊旗兴隆镇(ID: sqxlz0377)。版权归原作者,若有不当,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PC端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端

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