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网

张家男儿续“族谱”寻亲!复旦大学教授:现代社会需要这种传承

站在松江街头,看着眼前未知的村落和田野,30岁的温州青年张能庆微微抬起头:“这里是我的祖先生活过的土地,我能感觉到他们的存在。”清道光年间(公元1830年前后),张能庆祖上族人从温州苍南迁徙到松江,承几代祖先遗愿,张能庆凭借着宗谱中仅有的线索,踏上了寻亲之旅。“如果我不做这些事,以后或许没有人会再做了。我一定要把他们找到。”他告诉记者。
本报记者 瞿艳花
180年前族人迁徙失散
几百年前,族谱中第一代祖先张华溪从异乡迁移到今天的温州苍南,张氏族人在此凭水而居。由于历史原因,明万历年间,先后有族人外迁,到清道光年间(1830年前后),第六代孙张思英、张思杰、张思腾、张思修等几兄弟也携妻带儿离开故土,180年来,这支旁系渐渐与他们失去了联系。
张氏族人在苍南开枝散叶,现有族人2万余人,然而,这些迁徙出去的族人却让整个家族记挂在心。几百年来,家乡多次派人寻找,却由于交通、战乱等原因一次次失望而归。
今年国庆长假,在杭州工作的张能庆回家,看到父亲在门口沉默地抽烟,“你一定要找回这些失散的亲人,如果这辈子你找不到,那下辈子估计没人会做这件事了。”
父亲面朝黄土背朝天,大字不识一个,却说出这样的话,这让张能庆动容,他暗暗下了一个决定,一定要完成父亲的这个心愿。
“他说得没错,宗族的概念以后会越来越淡漠,如果我不做,以后我的孩子们更不会去做了。”张能庆説。
10月7日,他只身一人,踏上了完全陌生的异乡:上海松江。
线索有限寻亲希望渺茫
早在几年前,张能庆就根据家族资料,开始了寻亲之旅。经过努力,在浙江台州、杭州和瑞安将另外三支找到,唯独张思英一支却由于线索少且资料前后矛盾而陷入了僵局。“我堂叔说他们迁到了江西,而哥哥说到了江苏,只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会讲闽南话。”
来松江之前,他特意去祠堂查看了宗谱,赫然看到了家谱中记录到“江苏宋江”,张能庆纳闷,江苏怎么会有宋江县?莫非是以前隶属于江苏的上海松江?他反复考证,终于确认了自己的猜测。
在松江、会讲闽南语,张能庆带着这两个仅有的线索来到了松江。可是,偌大的松江,未知的一切却让他陷入了惶恐。他一直走,一直走,从泖港走到李塔汇,再到小昆山,看到有村庄就走进去。
然而语言交流却成了第一道坎,问年轻人,却不知道会讲闽南话的老人,问老人,却听不懂普通话。
“而且在询问之前,我得花很长一段时间将这个来龙去脉跟他们解释清楚,实在太累了。”
前路茫茫,张能庆第一次感觉如此无助,有一个声音却愈发强烈:“我感觉到他们的存在,我一定能找到他们。”
沿途张能庆也遇到了许多好心人,小昆山镇政府工作人员详细了解后,还调出了许多档案,帮他一起寻找蛛丝马迹。无奈,建国前很多档案轶失,加上年代久远,依然毫无头绪。
家族四个分支三支已找到
200年的分离,2天的寻找,一切又回到了原点。回杭州后,张能庆依然没有放弃,工作之余,在各个论坛上发布寻亲帖继续寻找。
不是没有想过也许族人到松江后又迁徙到了他乡,又或者几经战乱,他们再一次分离,但是张能庆相信,只要曾经存在过,就一定会留下蛛丝马迹。
许多人问他为何如此执著,找到了又能怎样?“大树茂盛从根始,血浓于水的亲情是任何人也改变不了的事实。”张能庆说,只要让他们知道,这里有他们的根,也有先祖的祖墓,每年清明能回来扫扫墓,敬上一炷香,就够了。
今年农历三月初三,他和家族中其他人一起,将之前找回的另三支族人名字添加到了宗谱中,供奉于祠堂。而这些被找到的族人们也分外高兴,在外漂泊了近两个世纪后,终于找到了回家的路。他们祈祷,流落在松江的亲人们能尽快和他们团聚。
专家观点
现代社会需要这种传承
“在社会变迁如此之快的今天,他的这种做法很值得推崇。”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顾晓鸣说,家族是以血缘关系维系的纽带,是组成社会的最基本元素,也是个人情感的源泉。在英国等发达国家,有专门的家族网站,而且规模相当可观,这其中包含了国家与自身亲族两个方面,“而这恰恰传承了他们自己的传统文化。”
他认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着一种敬畏之情去寻找他们的祖先和族人,上海图书馆和档案馆在宗族档案方面也做得很好,他们收藏了17000种共11万余册家谱,并面向社会开放了家谱阅览室,许多市民前往寻根问祖。
另外,上海是移民城市,有很多人来自五湖四海,他们在这里成立同乡会,其实也是在寻找他们的“根”,这样不仅能找到更多的朋友,而且会在上海这个异乡更有归属感。

上海档案馆,张能庆翻阅了许许多多与张氏有关信息,可....

【版权声明】转发分享,传播中华孝道宗祠文化,功德无量!!!转载自《青年报》,转载注明原初来源。版权归原作者,若有不当,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PC端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端

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