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网

签文解说大全40签

本文目录一览:

三国痕迹香港知多少?庙宇签文遍布,民间亦有说不完的三国信仰张爱玲与香港的“半生缘”

三国痕迹香港知多少?庙宇签文遍布,民间亦有说不完的三国信仰

文︱李钧杰

中国的典籍中能够流通最广泛、读者群最多、传播最久远,且在当今的文创产业中永续地增添新的元素,三国历史和故事相信是无与伦比。三国尽管距离我们接近二千多年,且故事情景发生所在的地点亦以中国黄河及长江流域居多,下文试图以庙宇神祇、签文和历史古迹等三方面来说明三国故事是无远弗届,也是跨越时空,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香港。

首先在历史古迹方面,中原家族为逃避连绵战火,先后有六次大规模的南下大迁移,最后辗转迁移到香港。最早迁移时间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宋始,不同民系如广府、客家、蛋家及鹤佬等先后迁入新界地区居住,开村立业,人口繁衍,出现较显著的六大家族(邓氏、文氏、廖氏、侯氏、彭氏和陶氏)。

其中尤以邓氏是佼佼者。在元朗屏山文物径的邓氏宗祠,两旁有一对木堂门联曰:“南阳承世泽,东汉启勋名。”南阳即现今河南邓县,在东汉时代,这儿是政治、经济及文化的重要中心。东汉光武帝刘秀起兵统一中国,端赖于当时南阳士族鼎力相助。其中一位便是邓氏的先祖邓禹。他跟随刘秀南征北讨,建立超卓的功勋,成为东汉开国功臣,更被刘秀敕封为云台二十八将之一。邓氏后人为纪念先祖恩德,遂在宗祠慎终追远。除了屏山邓氏外,锦田的清乐邓公祠、广瑜邓公祠、高埔村围围门、锦田泰康围围门、厦村邓氏宗祠的堂联皆清楚地显示以南阳为群望字句。由此可见,香港虽是岭南边陲的地方,新界乡民将自身的血脉和精神上紧密地联系神州大地。

2013年洛阳关林馈赠的《关帝诗竹》碑刻予上环文武庙。

其次在庙宇神祇方面,三国人物鲜明的形象深入民间,如蜀汉丞相诸葛亮鞠躬尽瘁的精神拯救天下黎民苍生、刘关张等三人同生共死事迹、关羽义薄云天过五关斩六将等故事为人所知,其高尚伟大的情操深受历代的政治菁英及庶民敬仰。斗转星移,他们逐渐由人被民间昇格为神祇,并且建立庙寺,设置神坛牌位,受香火供奉。如香港岛的筲箕湾南安坊便是唯一奉祀刘关张及诸葛亮等四位神祇的庙宇。

而且还会举行张飞诞举行醒狮活动以及派发其灵符予在场善信,热闹非常。

上环文武庙的列圣宫,相信是唯一奉祀诸葛亮的庙宇,善信们祈求其保佑学业进步、工作顺利。最为广泛性的神祇莫过于关羽,他不但被儒释道三教诠释成为不可或缺的神祇或中心人物,更在海内外有华人所在之地均受尊崇敬拜。香港奉祀关羽的庙宇,大多称为关帝庙、武帝庙及协天宫,多起建于清初复界之后。目前一共有14间关帝庙,包括新界11间、九龙1间及香港2间。最值一提的是上环文武庙于2013年曾获洛阳关林馈赠《关帝诗竹》碑刻,由此可见关帝信仰是重要信仰纽带联系大陆与香港两地。关帝信仰除见诸庙宇,更深入民间居舍,在商店、警署、餐馆、社团机构及家宅里,关帝神像拾俯皆是。

上环文武庙的列圣宫是唯一的庙宇奉祀诸葛亮

最后是庙宇的签文诗句亦不乏三国人物的故事,香港坛堂大多供奉吕祖为主神,吕祖签文在民间流播亦相当广泛。吕祖签中便有不少关于三国人物的签文诗句,例如第6签述刘备取西川、63签是白帝托孤、76签论六出祁山、78签谈赵子龙救阿斗等等。从上述宗教文化的现象,可以侧面地反映自宋元以后的民间说书的活动、《三国平话》以及《三国演义》等所流传三国的故事深深地植根于民间,导致庙宇的签文配合社会认知需求,从而撷取三国人与事化为诗句内容。

总括言之,从上述历史古迹、庙宇神祇和签文等三方事例,充分反映人们对于三国的热爱,三国故事确实绽放无穷迷人的魅力,处处在香港遗留下点滴的足迹,持续咏唱说不完的三国。

版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文章,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本文文字内容未经授权严禁非法转载,如需转载或引用必须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来源。

张爱玲与香港的“半生缘”

新华社香港7月29日电 题:张爱玲与香港的“半生缘”

新华社记者 周雪婷

在香港,谈到爱情小说,有一个绕不过的名字,那就是张爱玲。近百年来,张爱玲的爱情小说不仅留下了悱恻动人的爱情故事、形象鲜明的人物,也从另一个侧面记录着上个世纪40年代在日军炮火下动荡的香港。

刚刚结束的2018年香港书展以“问世间情为何物”为主题,展现了香港各个时期爱情小说的代表作品。其中,在香港留下不少佳作的张爱玲被作为重点作家介绍。

张爱玲遗产管理人宋以朗的讲座,书展文艺廊中展示的张爱玲手稿,张爱玲经典的爱情语录,书展中售卖的张爱玲遗稿作品《爱憎表》……张爱玲文艺的气息,在香港依然鲜活。

2018年香港书展开幕当天,淅淅沥沥的雨将人们的思绪拉回到上个世纪的香港。

1939年,张爱玲到香港大学文学院求学,她的文学之路就此开启。张爱玲参加杂志社的征文比赛,凭《天才梦》拿奖,脍炙人口的“生活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便出自此文。

优异的成绩和良好的住所,却并不能消解张爱玲内心的孤独。她曾在作品中描述过这样的场景:战时,一个炸弹在她住处的街对面爆炸,她死里逃生。她想到“差点炸死了,却没人可告诉,若有所失”。

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1942年,张爱玲不得不中断学业,回到上海。

从香港返沪后的两年是张爱玲创作的高峰,在香港生活带给她的冲击与启发,为她之后的创作积累了重要的素材和资源。《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倾城之恋》……她两年间发表的8篇小说,竟有一半关于香港。而《倾城之恋》更成为了她短篇小说的代表作。

“倾城”是指日军侵占中的香港,小说写的是白流苏和范柳原这一对男女,经过试探、暧昧、分别,最后在战乱中交付彼此真心的故事。

白流苏和范柳原首次邂逅在香港浅水湾酒店的露台。如今,虽然香港浅水湾酒店已改建,但露台原址仍保留并改建为露台餐厅。此外,香港浅水湾还设置了三组座椅介绍张爱玲三次来港的经历。首组以地上的子弹和茶几上的旧照片表达战乱的时代背景和她的求学时期;次组以椅上的书籍和笔表达她第二次来港在香港创作的全盛期;末组以椅边的行李和扶手上的外套表示她告别香港。

1952年,32岁的张爱玲再次来港。彼时彼刻,她已经由一个女学生成为了一位享有盛名的女作家。那张身着旗袍、在香港拍下的照片成为了张爱玲流传最广的一张照片。

再来香港时,张爱玲住在哪里?生活如何?她当年在香港生活时结交的朋友——宋淇夫妇的儿子宋以朗,在书展“破解张爱玲的三个秘密”的讲座中介绍了张爱玲的这段经历。

宋以朗说,张爱玲当年住在英皇道附近。据他父亲回忆,张爱玲在香港的房间陈设异常简陋,以致她只能拘束地在床侧的小茶几上写稿,说她家徒四壁并非言过其实。

很多“张迷”都想知道张爱玲究竟住在哪里。有一种说法认为,宋淇妻子曾写有一张签文批注“雨中搬去辉浓台”,因此推断张爱玲住在继园街旁边的辉浓台。宋以朗在讲座中表示,这是一个美丽的误会,签文批注的搬家行动其实是指宋家。

英皇道曾经有过张爱玲的影子,而她究竟身在何处,却成为了一个永久的谜。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她仅仅在1961年短暂回到过香港。34年之后,张爱玲在美国洛杉矶去世,在遗嘱里她嘱咐道,把骨灰撒到最孤独之处。

年少时意气风发的女学生、青年时才华横溢的女作家、中年时境遇困窘的女人——张爱玲三次来港,香港也留存了她对城市繁华、人世疏离的想象,给予了她最初的创作灵感。

正如香港文学评论家冯晞干在讲座中所说,或许张爱玲并不是一个伟大的作家,她所描写的爱情故事也并不是什么伟大的故事。但正是她所记录的琐碎的、细微的感情,却能长久地被人记得,也触动着人们心底最深刻的感情。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PC端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端

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