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网

赫哲族的简介资料

本文目录一览:

发现最美铁路|赫哲族老乡实现了“火车梦”「华夏民族史·赫哲族」因艺术闻名世界 也见证了清朝后百年的耻辱

发现最美铁路|赫哲族老乡实现了“火车梦”

视频加载中...

央广网哈尔滨9月14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进行时》报道,碧空万里,日暮云高。初秋的同江,金色稻浪波涛涌,田园风光醉游人,处处洋溢着丰收的气息。9月12日,“乘‘东极铁路’看大国粮仓—发现最美铁路”采访团一行50余人跟随K5103次列车踏上素有“塞北小江南”美誉的北国边陲小城同江市,亲身感受栉风沐雨的一年中,这片充满神奇魅力的土地上,人们收获的喜悦和欢畅。

同江市地处黑龙江省东北部松花江与黑龙江两江交汇处南岸,这里居住着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赫哲族。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赫哲族人别具一格、丰富多彩的渔猎文化。当赫哲族人外出捕鱼狩猎回到宿营地之后,人们会燃起篝火,唱起伊玛堪。

赫哲族旅客验刷身份证(央广网发 侯继尧 摄)

“喜事接二连三,同江就迎来了首趟客运列车,也结束了这里多年不通旅客列车的历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赫哲族伊玛堪代表性传承人吴宝臣说,赫哲族民众抢救保护伊玛堪的意识空前增强,再加上同江开通了客运列车,交通的便捷让许多省外的民众也慕名来到同江学习伊玛堪,“现在我收了20多位学生,他们有辽宁的、吉林的,最远的来自广州。我有决心培养好传承人,把这一民族文化传承好。”

赫哲族旅客乘坐K5103次列车前往目的地(央广网发 侯继尧 摄)

据介绍,2016年初,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对同江铁路进行维护和检修,对同江火车站站房进行全面改造升级,设置了独立售票厅和候车厅,配备了安检、售票及旅客服务等设备设施,为旅客列车开行创造了条件。

铁路交通的便捷,不仅将伊玛堪的优美旋律传到了祖国各地,同时也带动了同江特色旅游及民族文化的快速发展。如今,同江的旅游业越做越大,每天都在发生着新变化。因旅游业而生活富足的赫哲人深深感受到这一点。街津口赫哲族乡是赫哲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乡党委书记付斌介绍说,现在全乡有赫哲族537人,赫哲族贫困户18户,已于2019年全部脱贫。

赫哲族鱼皮技艺传承人岑立杰在生活的村子里开了一间鱼皮画店,还制作鱼皮工艺品,“小时候做鱼皮衣,是因为没有布料做衣服,没想到有朝一日还能靠这个致富。现在乘坐火车来我们这里旅游人越来越多,赶上旺季时,我一天能卖出500多件工艺品。”岑立杰说。

同江当地的赫哲人旅行社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接待的旅游团多半都是选择火车到达同江,乘坐火车来同江旅游是很多游客旅行选择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的是感受穿行在三江平原上的独特体验,“2018年,随着哈佳铁路的开行,省外游客乘动车到达佳木斯后可直接换乘普客到达同江,现在我们旅行社每天经铁路运输接待的旅游团人数都在200人以上,铁路运输为同江旅游业发展增添很多亮点。”

独特的赫哲族风貌,每年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来这里休闲、度假,拉动了交通、住宿、餐饮、购物、通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旅游业作为重要支柱产业的地位越来越凸显,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据同江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8月末,同江市举办的“赫哲最美是街津——文化村迎宾节”活动共接待游客100余万人次,同比2019年增长41.2%,经铁路运输到达同江的省内外游客就达到近10万人次。

“听说这边有赫哲族的文化节,就乘坐火车跑过来看看。我是第一次来这里,从前听说鱼皮衣、鱼皮画,但是对赫哲族伊玛堪还是不太了解,过来一看,真的很神奇。”广东游客詹新悦兴奋地说。

2023年暑运期间,开往同江方向的旅客列车已经由过去的1对增加至现在的2对,三季度调图又增加了哈尔滨东至同江的K5101次列车,多趟次列车的开行,为省内外游客去往同江观光游览提供了便捷的选择方式。

同江铁路客运列车开通7年来,特别是开通了同江至哈尔滨的直达旅客列车,为同江市市民的出行提供了方便,同时也将吸引更多的游客到同江观光旅游,为同江市的边境旅游业将会起到积极的拉动作用。

曾几何时,“一条街、一盏灯、一个喇叭全城听”是同江真实写照。如今,随着铁路大动脉的不断延伸,同江也畅通在新时代跃动的脉搏中,同江正焕发出成熟的颜色,发生着脱胎换骨的嬗变。

这个金秋,同江人收获的是沉甸甸的喜悦与欢畅。(张学鹏 侯继尧)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华夏民族史·赫哲族」因艺术闻名世界 也见证了清朝后百年的耻辱

你们知道赫哲族的故事还拿过奥斯卡奖吗?

而且导演还是大名鼎鼎的黑泽明。

【祖国民族史】第四期,咱们今天来聊,凭借艺术闻名世界的赫哲族,以及他们近代百年几乎灭族的多舛命运。

1962年,为了参加当年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几个知名音乐人(郭颂、胡小石、汪云才)来到黑龙江的赫哲族居住地采风,并根据赫哲族的民族小调,创作出了著名歌曲《乌苏里船歌》。

由此也让赫哲族这个名字响彻全国。

而在国际上,让赫哲族闻名于世的,并不是这首在198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了国际音乐教材的《乌苏里船歌》,也不是第一位正式在韩国出道的赫哲族男艺人(韩庚),而是由黑泽明指导的第48届(1976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俄语)《德尔苏乌扎拉》。

黑泽明是谁就不用多做介绍了吧,《罗生门》、《七武士》。他虽然是个日本导演,但这部电影却是部俄语的苏联电影。

一个日本导演导的俄语电影,以中国的少数民族为题材,在冷战期间拿了美国的电影奖?

在大家感叹这种组合神奇的同时,也不要忘了这背后的一段堪称屈辱的往事。

影片讲述了一个沙俄军官来乌苏里地区探险,然后找了当地的赫哲族猎人德尔苏·乌扎拉当向导,并和他建立起友情的故事。

影片里所谓的乌苏里地区,大概是乌苏里江以东的那片区域,也就是今天俄罗斯的滨海边疆区以及部分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

熟悉近代史的朋友可能已经意识到问题所在了。这些地方原本属于大清,但大清在1858年的《瑷珲条约》和1860年的《中俄北京条约》中分两次,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一百万平方公里土地割让给了当时的沙皇俄国。

所以到影片背景时间的1902和1907年时,这些地方已经不在属于大清了,而属于沙俄。

这也是为什么,一个沙俄军官回来这里探索,还会找一个赫哲族人当向导的原因。

所以,赫哲族也和咱们前面介绍过的珞巴族一样,因为某些历史原因,我们今天能统计到的该民族人数只是生活在国内的,只有五千出头。而赫哲族还有一万多人生活在今天俄罗斯,主要分布在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被称作那乃人。

这部电影的主角,德尔苏·乌扎拉就是其中之一。

那在此之前,赫哲族都有哪些故事呢?

赫哲族世居东北,活跃在三江流域,也就是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以渔猎为生。

其族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位于黑龙江省鸡西市距今约6000年前的新开流文化,这个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就在大、小兴凯湖中间。

属于东北三大族系之一的肃慎系。

肃慎起码在周朝时就已经和中原王朝有往来了。

(“成王既伐东夷、肃慎来贺。王俾荣伯贿肃慎之命。”——《尚书》·周书)

随着中原王朝的更迭,他们的称呼也随之变化。之后又陆续被称作挹娄、勿吉、靺鞨。

到了隋唐时期,靺鞨发展出了七个比较大的部落,被称作靺鞨七部。其中有两个最强的,一个是南边的粟末部,后来他们建立了渤海国,巅峰时期势力范围覆盖了今天我国东北的黑、吉、辽三省部分地区,以及俄罗斯的滨海边疆区南部和朝鲜半岛北部。

北边的黑水部就更猛了,其直系后来陆续建立了金国和大清。

而赫哲族,也来自于这个黑水靺鞨,也就是辽国人所说的生女真。和满族是远支同源。

到了明代,今天满族的主体被称作建州女真。

而生活比较偏远,和大明来往很少的众多部族被称为野人女真(东海女真)。

这其中,既包括咱们今天的主角赫哲族,还包括其他几个今天也主要分布在东北的少数民族如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等等。

明末清初,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陆续兼并了野人女真诸部,其中一部分被编入八旗,成为满族的一本分,剩下的那些则以姓氏和村屯为基础单位进行编户和管理。

不过此时的赫哲等部族与大清的关系,更像是当年大明和女真诸部的关系,以羁縻为主。

生活在北边,也就是黑龙江两岸的赫哲人甚至都不剃头,也就是不留那个金钱鼠尾辫,他们被称作“不薙发黑斤”

清朝对于辖区内没有编旗的赫哲诸部落采取“贡貂、赏乌林”的政策,即要求每户每年都要进贡一张优质貂皮,同时还会赏赐回一些布匹、锦缎,也就是所谓的赏乌林。

为了便于管理,至雍正朝时,大清在松花江和牡丹江的交汇处,也就是今天黑龙江哈尔滨市的依兰县,设置了三姓副都统衙门。这个副都统衙门管辖范围非常大,西起哈尔滨(阿勒楚喀),南起牡丹江以北,北至黑龙江中段,东至库页岛及鄂霍次克海的一大片区域都归这个三姓副都统衙门管。

而这也是赫哲族的主要生活区域。

赫哲一词最早出现在康熙初年的《清圣祖实录》中。

(“命四姓库里哈等进贡貂皮,照赫哲等国例,在宁古塔收纳。”——《清圣祖实录》)

因为是音译词,所以当时的文献写成啥的都有,比如“赫真”、“黑斤”、“和真”等等。

直到1934年我国著名人类学家凌纯声出版了《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后,赫哲作为族名才开始被广泛应用。

我们将话题回到最初。

1858年,时任黑龙江将军的奕山,被当时沙俄的远征部队对天放了几炮就吓到,签署了《瑷珲条约》,将黑龙江以北的60万平方公里土地拱手让人,同时还将乌苏里江以东的40万平方公里土地划为了所谓的共管区。

这份条约有多扯呢?连当时内忧为患,同时面对太平军和英法联军威胁的大清朝廷都不承认奕山这个智障的签字。

要知道这时候的沙俄刚刚输掉了克里米亚战争,穷到连阿拉斯加都卖了,却能讹你这么大一片土地。

两年后,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爱新觉罗家的另一个智障奕䜣xīn又被俄国人忽悠了一次,签了《中俄北京条约》,不但承认了《瑷珲条约》里割让的那60万平方公里土地,还把之前说共管的另外40万(乌苏里江以东)也打包送人了。

条约签订后,生活在在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的原大清属民自然不会迎来什么好的局面,多地流血惨案时有发生。

而这,还只是个开始。

之后,在战乱、匪患丛生的环境下,生活在东北境内的赫哲族人口继续锐减。前面提到的电影中那个赫哲族猎人原型最后也是死于强盗之手。

“九一八”后,日军又对赫哲族人实行了坚壁清野,致使赫哲族人再造重创。

到建国后的第一次人口普查时(1953年),在我国境内的赫哲族人仅剩449人了,可以说已经到了灭族的边缘。

现在我国境内的赫哲族人共有5373人,排在56个民族的第53位。

虽然总体人数还不是很多,但对于经历了自1858年后近百年波劫的赫哲人来说,已经是换了天地。

喜欢一定要多多点赞点关注,下期咱们去西南,聊一个名字很霸气的民族,独龙族。

参考文献:

《赫哲族的源流、 分布与变迁》 杨茂盛

《清朝对三姓地区赫哲族的统治政策与赫哲族社会发展》 刘敏

《三姓副都统衙门及其辖区研究》 李磊

《清末民初赫哲族文化变迁研究》 朱秋菊

《赫哲族、那乃族文化变迁比较研究》 何玉芳

《德尔苏·乌扎拉:冲突年代苏联电影中的“中国形象”与中苏关系》 张建华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PC端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端

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