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网

《中庸》十条经典名句,学会中庸之道,你才不会平庸!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时至今日,《中庸》中的许多道理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并不断被人引用。今天分享《中庸》中的10条经典名句,学会这些中庸之道,你才不会平庸!01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人们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露出来的时候无所偏向,叫作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法度,叫作和。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普遍标准。达到“中和”的境界,那么,天地一切都各安其所,万物也都各遂其生了。中庸之道,各安其所。02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一个人独处,在无人看见的地方要警惕谨慎,在无人听到的时候要格外戒惧。因为不正当的情欲容易在隐晦之处表现出来,不好的意念在细微之时容易显露出来。所以君子更应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把不正当的欲望、意念在萌芽状态克制住。一个人的时候,是检验人品最好的时候。03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君子高居上位,不会去凌虐居于下位的人;君子居于下位,也不会去巴结居于上位的人。自己正直就不会去乞求别人,这样,就无所怨恨。对上不怨恨天命,对下不归咎别人。事不成,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04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求取君子之道的方法,就像走远路一样,一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处一样,一定要从低处开始。所有的成就,都是从小到大,由近及远。05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06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要广泛地学习各种知识,详尽细密地探究事物的原理。对自己所学的东西要谨慎思考,辨清是非。当获得了真理之后,就要坚决地去实践它。知行合一。07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由于内心诚实而明察事理,这叫作天赋的本性;由于明察事理后达到内心真诚,这叫作后天的教育感化。凡心真诚也就会自然明察事理,而明察事理也就会做到内心诚实。真诚永远是处世的不二法门。08

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愚昧的人往往喜欢凭自己的主观意图行事;卑贱的人却常常喜欢独断专行。他们生于现在的时代不遵守当今的法律,却一心想去恢复古代的法律。这样的人,灾祸一定会降到他们的身上。自用自专,灾祸不远。09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君子善于与人协调,又决不无原则地迁就别人,这才是真正的刚强啊!君子真正独立,不偏不倚,这才是真正的刚强啊!国家太平、政治清明时,君子不改变穷苦时的操守,这才是真正的刚强啊!国家混乱,政治黑暗时,君子到死坚持操守,这才是真正的刚强啊!刚强的君子,在于坚持!10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君子在自己所处的位置上行使自己所奉行的道理,从来不会倾慕本位之外的东西。在其位,谋其事。▽朋友们,《中庸》之道,你学会了多少呢?

《中庸》里面有哪些经典中华句典?

【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出自《中庸》。意思是:执政的人在位的时候,他的政令能够执行;执政的人不在位的时候,他的政令也随之停止。说明政治的残酷性,表明“人走茶凉”的悲哀和深刻道理。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出自《中庸》。豫:有准备。立:成功。废:失败。意思是:做任何事情都要先做好准备,有了准备就会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出自《中庸》。意思是:爱好学习就接近于智了,努力实践就接近于仁了,知道羞耻就接近于勇了。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中庸》。意思是:广泛地学习知识,周密地探究它,谨慎地思考它,明晰地辨析它,坚定地实行它。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出自《中庸》。事亲:孝敬父母。意思是:所以君子不可以不进行自身修养,想把自身修养好,就必须孝敬父母。

【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出自《中庸》。位:地位。意思是:有崇高品德的人必然能得到与之相应的社会地位,必然得到与之相应的财富,必然得到与之相应的名望,必然得到与之相应的寿命。

【仁者,人也】出自《中庸》。意思是:仁爱就是爱人民。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出自《中庸》。意思是:诚信是天道的本来原则,而要做到诚信,这也是人世间本来的原则。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出自《中庸》。均:平定治理。蹈:踩。意思是:天下国家是可以平定治理好的,官位和丰厚的俸禄是可以辞去的,刀刃是可以用脚去踩的,但要完全做到中庸的境界,是非常困难的。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出自《中庸》。反:违背。意思是:君子能够顺常理处事,做到中庸,小人的行为却是违反中庸之道。

【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出自《中庸》。意思是:先要施行善政要得到贤臣,要得到贤臣必须先修正自身,要修正自身必须加强自己的道德品质。要加强自己的道德品质,必须以仁义为首。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出自《中庸》。辟:通“譬”。迩:近。意思是:君子的中庸之道,就像是走路,一定要从近的地方开始;又像是登山,要从低的地方开始。

【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出自《中庸》。素:索求。隐:隐僻之理。意思是:索求隐僻的理论,做出怪异荒诞的举动,即使能得到后世的称赞,我也不愿意做这样的事情。

【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出自《中庸》。述:完成。孝顺就是能很好地继承前人的遗志,很好地完成前人未完成的事业。

【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出自《中庸》。意思是: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就算是远避人世而不被人知道也不后悔。

【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平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出自《中庸》。好:喜欢。自用:自作聪明。意思是:天性愚蠢的人总喜欢自作聪明,地位低下的人总喜欢自以为是、独断专行;生长在当今的时代却想恢复古代的法令,这样的人会有灾祸降身。

【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出自《中庸》。意思是:在上位的领导者不骄傲的话,下面的人就不会悖逆。

【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出自《中庸》。道:方法。意思是:想得到上级的信任是有方法的,假如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上级的信任。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出自《中庸》。陵:通“凌”,欺凌。意思是:在上级的人不欺负自己的下级,在下级的人不去巴结上级。

【言顾行,行顾言】出自《中庸》。意思是:说话时要顾虑到行为,行事时要顾虑到说话。

【君子素其位而行】出自《中庸》。意思是:君子依照自己所处的地位行事。

【人之能一,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出自《中庸》。意思是:别人只用一分气力就做到的,我用一百分的气力去做;别人用十分气力做到的,我就用一千分的气力去做。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出自《中庸》。性:本性。意思是:上天赋予的秉性,叫做人的本性;人能依照这种本性行事就是顺应天道;能够修炼好天道甚至推广它就叫做教化。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出自《中庸》。致:达到。中和:不偏不倚。意思是:如果达到理想境界中的不偏不倚,中和状态,那么天地间的位置就会安排的很恰当,世上的万物就会顺利地生长发育了。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出自《中庸》。赞:帮助。化育:生长变化。意思是:能够帮助天地发挥对待事物生长变化的作用的人,就可以列于天地之间。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出自《中庸》。意思是:“中”是天下正确的道理,“庸”是天下的永恒真理。

【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出自《中庸》。拳拳:牢握不舍的意思。膺:胸。服膺:紧贴胸前,表示牢记的意思。意思是:得到一种好的道理,就牢牢地记在心上,而且永远不失掉它。

【君子诚之为贵】出自《中庸》。意思是:君子把诚实看成人生最宝贵的东西。

【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出自《中庸》。流:随波逐流。矫:刚强。意思是:君子待人和气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正的刚强的表现啊!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出自《中庸》。意思是:君子对自己不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事情,总是抱十分谨慎的态度。

《中庸》中的经典语句赏析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注释】

选自《中庸》第一章。天命:上天所赋予的。命:令。率:循。率性之谓道:循着本性而行,便是道。道:规律。修:修明。教:教化。

【译文】

天所赋予的就叫做“性”,循其本性就叫做“道”,修行明道的就叫做“教”。

【赏析】

这段话放在全书首章,可见为全书的总纲,说明性、道、教的含义与关系。人的本性是上天赋予的,循着本性而行便是道。使道能不断的实现,即按照道的要求不断的修养便叫做教化。中庸之道便是各安其所,万物就得到化育。

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

【注释】

选自《中庸》第六章。好问:不耻下问。迩言:浅近之言。隐:隐瞒,扬:宣扬。两端:即事情之理的正反两方面。用其中:在此之中,是指恰当的做法。

【译文】

喜欢请教别人,而且喜欢体察人们浅近的话语,隐瞒不好的地方,而宣扬好的地方,善于把握事情的两个极端,采用中庸之道施行于人民。

【赏析】

此处以舜之行事来说明中庸之道。喜欢请教并能体察浅近之言,可见舜的大智、却不以为智,他懂得,其道无所不在,浅近之言仍不乏道的存在。儒家的道是指人生的正确途径,也即择善而行。惩恶扬善,足见舜的性情笃诚,在与人为善的心情底下,只见人的优点,而不觉人的不善。在分析掌握事理的正反两方面时,自然分辨过与不及,知道恰当的做法,然后施行于人民。这便是舜的大智。以此鼓励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择善而行,走人生正途,明辨善恶,以诚坚持下去。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注释】

选自《中庸》第二十章。审:详细。笃:踏实、忠实。

【译文】

广泛地学习知识,详细地询问事物发展的原因,慎重地加以思考,明确地辨别是非,踏实地去实践。

【赏析】

在道德实践中,知与行有着紧密的关系,两者的目标都是相同的,即善,坚持知行相结合的原则,就能达到目的。为了能行,必须先知,儒家主张的博学,首先是学道、学礼,学文。学道便是追求真理,学礼即“六艺”,学文即古代文献,也是博学求知的快捷途径,掌握前人对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经验总结。有不懂的问题就要请教别人,并把学来的东西,经过认真的思考,深刻领会,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只有对学到的知识进行分析,考察,才能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被现象所迷惑。人学习之后,就明白做人的道理,再把所学的知识去付诸行动,即运用到实践中,不断努力,永无止境,在道德实践的征途上日益前进。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译文】

由于诚恳而明白事理,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诚恳,这是教育的结果。真诚就会明白事理,能够明白事理也就能够做到真诚了。

【赏析】

论述诚与明的关系。人能够明白事理,就可以确定自己内心所向的目标,以至去指导自己的行为。由于人天生性善,也可反躬自省,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于心中向善的本性,即真诚。如此看来,真诚与明白事理,互为促进,相辅相成。“自诚明”是说由真诚而明理。“自明诚”是说由明理而真诚。不论是出于天性或是教育的结果,一个人处世立身的原则都应是为仁行善,自觉自愿,不为外在力量所促使,做到这样,人就能达到至真至纯,至善至美的境界。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注释】

选自《中庸》第二十二章。赞:助。参:与天地并立而为三。

【译文】

只有天下最为诚心的人,才能够完全发挥自己的本性;能够完全发挥自己的本性,就能够完全发扬别人的本性;能够完全发扬别人的本性,就能够完全发扬事物的本性;就可以帮助天地的演化和养育万物;可以帮助天地的演化和养育万物,就可以和天地配合成三了。

【赏析】

至诚尽性是中庸全篇主旨所在。只有至诚者能尽其本性,实现其本性,一切人都能实现其本性,为仁善行表现在社会各个方面,则万物的天性也可以得到实现了。人如果能发扬向善之心,由仁民爱民而爱万物,珍惜万物,就可以赞助天地的化育之功。人类为万物之灵,可以以其智慧及能力让大自然中的万物得到适当的生存机会。人可以与天地并地而为三。儒家这种致极,致美的思想境界值得每个人去追求,为之而不懈努力。

中庸名句 中庸六条经典名句

1、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释义】“中”就是天下正确的道理,“庸”就是天下固定不变的法则。 【赏析】“中”就是中正、中和之意,意思就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庸”,意为不改变。朱熹认为,中,就是天下最正确的道理;庸,就是天下固定不变的法则。“中庸”在儒家看来是一个最完美的概念,即是最完美的治国理念,也是最高的道德要求。 2、天命谓之性,率性谓之道,修道谓之教。 【释义】上天所赋予的,就叫做本性,依照其本性做事,就叫做道,修行明道的过程,就叫做教。 【赏析】这句话是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理论的依据。说明“天命、性、道、教”的关系,人的本性是上天赋予的,依循本性而行便是道,依道而行并不断的实现,按照道德要求修行就叫做教化。 3、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释义】君子能做到中庸,能顺常理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小人的行为却是违反中庸之道的。 【赏析】这句话的意思不难理解,意为有道德修养、有学问的人,做事能谨守中庸之道,心理和行为都能符合天意,喜怒不超过界线,有分寸。小人由于缺乏道德修养和知识,不能守中庸之道,其心理和行为往往违反常规,缺乏分寸,无所忌惮,粗野狂暴,故敢于做出逆情违理之事。 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释义】广博地学习知识,谨慎的思考事物发展的原因,脚踏实地的去实行。 【赏析】儒家学说主张经世治用,故不学不为则以,学之为之则必须强调实践。掌握前人对自然、社会的知识,有不懂之处就要向别人请教,并把所学经过思考、领会、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只有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被表象所迷惑,才能明白做人的道理,并把所学付诸于实践,不断努力。 5、仁者,人也 【释义】仁爱的意思,就是爱人民。 【赏析】孔子学说的外在形式为中庸,而其核心为仁。孔子对仁的阐述,随时而异,因人不同。释迦说慈悲,耶稣说博爱,孔子说仁爱,这三大哲人所处的时代、国情、地位都有很大的差异,但其学说则似乎如出一辙,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智者所见略同吧。 6、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 【释义】爱好学习,接近于智;努力行善,接近于仁;知道什么是羞耻,接近于勇。懂得这三件事,就懂得了怎样去修养品德。 【赏析】所谓智、仁、勇,孔子认为是“天下之达德也”,即天下公认的公共美德。因为“人所常行,在身为德”,故智、仁、勇三者为“天下之大德”。为什么如此?因为没有智慧便不能了解事物的道理;无仁,便不能把事情办好;无勇,便不能果断行事,所以智、仁、勇三德是人所必备的品格。这三者也是修身的基础。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PC端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端

评论

全部评论